歷史沿革
清涼山,古名石頭山、石首山,最初名為石頭山。
戰國時期,楚威王七年(公元前333年)滅越,在石頭山設金陵邑,南京自此始稱金陵。
東漢建安十三年(208年),劉備派諸葛亮出使東吳,與孫權共商抵抗曹操的大計,據說諸葛亮曾經駐馬石頭山,觀察金陵形勢,作出了“鐘山龍蟠,石頭虎踞,真乃帝王之宅也”的評語,這隻蹲踞江岸的老虎就指清涼山。今清涼山上有諸葛武侯駐馬坡遺址,山下有虎踞關、龍蟠里等地名。
東漢建安十六年(211年),孫權於將政治中心遷來南京,次年在楚金陵邑的基礎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,作為江防要塞。古石頭城現還有部分遺存,飽經風霜而雄姿宛在。
唐以前,長江直逼清涼山西南麓,江水衝擊拍打,形成懸崖峭壁,成為阻北敵南渡的天然屏障。清涼山是南京西部的重要制高點,為兵家必爭之地。該山西面的懸岩峭壁緊逼長江,山下南側是當時的水陸碼頭,渡江南來的旅客登岸後首先入目的便是這座石頭山。
五代時期,長江逐漸西移,至南唐時,清涼山已失去其軍事地位。南唐後主李煜將清涼山下的興教寺擴建為石城清涼大道場,從此改名清涼山,成為金陵名勝之一。並在寺內建德慶堂作為避暑離宮,在山上廣植翠竹,以此清涼。南唐古建築現已毀損無遺,僅存古井一口,為南唐保大三年(945年)所掘,故名保大泉;相傳寺中老僧常飲井水,鬚髮不白,故又稱還陽泉。
北宋太平興國五年(980年)遷幕府山清涼廣惠禪寺於此。
明朝建文四年(1402年),周王朱橚重建,始定名清涼寺,後毀於太平天國年間,雖經清末重修,今亦不存。明世宗嘉靖年間,督學御史耿定向在清涼山東峰建崇正書院,講學課徒,培養了不少人才。後毀於太平天國年間,同治四年改建為小九華寺,一度香火興旺,1966年又被毀。
清朝康熙年間,被譽為金陵八大家之首的畫家龔賢在清涼山西麓置地半畝,建屋數間隱居,取名半畝園;相傳今掃葉樓即龔賢故居。原建築毀於太平天國年間,清光緒十五年(公元188c年)重建,現經維修,保存尚好。
民國十九年(1930年),市公園管理處把清涼山列為公園,劃交鼓樓公園辦事處兼管。民國二十三年(1934年)4月11日,蔣介石電軍政部、軍委會遷移掃葉樓駐軍。
1961年闢為公園。文革中遭到破壞。1970年代末,開闢城西幹道(虎踞路)時,為降低路面高度,挖掘山體,切斷了清涼山,道路以東部分恢復為清涼山公園,山上有清涼寺、掃葉樓、還陽井、崇正書院、翠微亭、駐馬坡等古蹟。清涼寺舊藏“三絕”,即董羽畫龍,李後主八分書和李霄遠的草書。道路以西清涼山西部的石頭城(包括其南北的懸崖峭壁和一段明城牆)被分割開來。1980年重建崇正書院,現為中華奇石陳列館。
2014年,清涼山通道連線清涼山與國防園山體的工程完工,石頭城和清涼山連線起來,成為南京城西一個完整的的旅遊景點。
主要景點
駐馬坡
駐馬坡是清涼山最早的遺址,關於“虎踞龍盤”最早的說法最早來自於諸葛亮。公元208年,曹操率領的千里船隊把賣草鞋出身的劉備逼的走投無路,多虧諸葛亮及時出使江東,遊說孫權,才使兵力稍遜的孫、劉得以結成聯盟,並勝拒曹操,演義了精彩絕倫的赤壁之戰。史料記載:諸葛亮有一次經過秣陵(今南京),曾經騎馬仔細的考察了當時南京的地形,他看到了以鐘山(紫金山)為首的群山,像蒼龍一樣蜿蜒盤附於東南,以石頭山(清涼山)為終點的諸山,又像猛虎似的雄踞在長江之濱,這樣的天然風光氣質使他不禁感嘆到“鐘山龍盤,石城虎踞,此乃帝王之宅也”。於是回去力諫孫權,孫權於211年遷都於此,在金陵邑的基礎上修建了“石頭城”,清涼山因此稱之為“石頭山”。史料記載;駐馬坡在清涼山東大門內,此處以立著名書畫大師劉海粟所寫的“駐馬坡”刻石。
掃葉樓
掃葉樓在西側山坡上,是座三開間二層翹角木結構建築,為龔賢舊居。龔賢(1619~1689年),字半千,明末清初著名畫家、詩人,明亡後在清涼山定居。他曾作自畫像,手執掃帚作掃落葉狀,因之稱掃葉樓。
清涼寺
清涼寺又稱石頭清涼大道場、清涼陟寺,位於南京城區西部清涼山上,法眼宗祖庭,金陵四十八景之一。該寺前身為五代十國楊吳順義三年徐溫始建的興教寺。南唐聖元元年(937年),李璟在此避暑納涼,改寺名為“石頭清涼大道場”,後主李煜親題“德慶堂”。文益長居此寺,並建法眼宗。北宋太平興國五年(980年)重建。明建文四年(1402年)由朱棣重建,改額為“清涼陟寺”。後歷經太平天國、中日戰爭、文化大革命等劫難破損。2003年,重建並於2009年開放。
崇正書院
崇正書院在清涼寺東側山坡上,明嘉靖年間修建。整個建築依山勢而宜,綠樹掩映,古雅清靜,院內假山、水池、涼亭、徊廊相連,以及隨宜點綴的花草、竹絲,具有典型的江南園林風格。書院共三進,前兩進兩側有遊廊相連。第三進稱“清涼勝境”,築於高處,正殿是一座高6 米、寬16米、深20米的重檐翹角古建築,殿前有水池與石刻的流水龍頭,西側是二層的“江天一線閣”,東側有假山、水池、六角亭。現崇正書院闢為中華奇石館。館東邊有駐馬坡、翠薇園等景點。1980年,南京市政府撥款重修崇正書院,由著名建築專家楊廷寶親自指導設計方案,歷時兩年竣工。
魏源故居
魏源於清宣宗道光十二年(公元1832年)在龍蟠里購下草房一處,緊鄰烏龍潭,取名小卷阿,在這裡著書立說,其中受林則徐委託編纂的《海國圖志》影響最為深遠。魏氏後人世居於此。今龍蟠里20號尚存小卷阿遺址,而魏氏後人已絕。惜陰書院背負盔山,1910年由繆荃孫主持,據此創建江南圖書館,以巨款購入錢壙丁丙八千卷樓藏書六十萬卷,及武昌范月槎木樨香館藏書四千五百餘種。江南圖書館名稱多次變易,後歸入南京圖書館,現址為該館特藏部。
地理環境
清涼山位於南京市鼓樓區廣州路西端,是南京城西部的一片丘陵山崗,海拔63米多,山勢橢圓,蜿蜒伸展於漢中門至定淮門一帶。清涼山山高100多米,方圓約4公里,建有清涼山公園。園內樹木蔥鬱,地勢陡峻。